ENGLISH中文版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校庆栏目>>与交大有关的记忆>>正文

沈钧毅回忆录

2016年03月28日 17:27  点击:[ ]

       沈钧毅回顾学科发展的4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在我校的萌芽、成长到壮大

我们学校计算机学科的筹建在国内是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清华、哈工大与西安交大),当时主要是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这一块,而软件就比较迟,从七十年代末期正式单独形成专业,到现在大概有40年的历史。回顾这40年的软件学科发展历史,正和我在西安交大学习、工作的经历是吻合的,所以倍感亲切。

 

1、软件二级学科的“孕育期”

计算机系统,一般总会说到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对于学科来说,仅限于硬件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学校在文化革命以前其实就关注到软件学科。这里,我想对此做出贡献的要首推应用数学的徐桂芳教授。徐教授,早在1957年就在交大西迁之际创建了“应用数学”专业,之后在此基础上又推出“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软件”三个分支,在以后的日子里形成了分别隶属数学学院与电子与信息工程的三个学科。

1957年进入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后,就接触到了徐教授,在得知计算机教研室制造“数字积分机”组织部分师生参与这一工作,可以说是软件专业的萌芽。要与计算机专业一起发展,对计算机系统有所作为。

随后,应用数学教研室先后派出若干位老师到国内发展软件较早的研究所、大学进修,作好了技术上的储备。我记得的是:派彭若梅老师到中科院软件所进修程序设计,派王景容老师到南京大学进修离散数学,派施鸿宝老师到南京大学进修软件系统,还准备派汪德顺老师到苏联留学,后因文革搁浅。

文化革命后期,应用数学教研室已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软件的教学科研,当时主要搞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偏重于高级语言的编译系统(主持过国家项目200系列的COBOL语言编译以及BASIC语言的国家标准制定),还主持过计算机教研室科研项目“光笔显示器”的支撑软件。那段时间与国内著名院所的软件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北京大学的杨芙青院士,国防科大的陈火旺院士,南京大学的徐家福教授,中科院软件所的仲萃豪研究员,复旦大学的施伯乐教授等。

到了1978年,应用数学教研室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隶属数学系,另一部分就单独成立了软件教研室,与计算机教研室一起都隶属于无线电系。至此可以说计算机软件二级学科孕育成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2、软件二级学科的成长期

软件教研室成立时,由汪德顺、彭若梅等老师带领一批六十年代毕业的原数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开始了创业奋斗。当时,师资队伍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

学校很关注软件学科的成长,就地规划建造了一座三层小楼(位于1300大教室对面),当时就称为“软件小楼”。一批年轻人就在这里开始了事业上的创新。从数学专业转到软件领域,需要对这个新兴学科加倍地努力学习,我记得,为了掌握计算机系统高级语言的编译技术,组织了一个研讨班,每周定期学习一本有关编译系统方面的权威著作,每人自学再加集体讨论,很快掌握了编译技术的关键。同时,有关教师分别学习软件工程、数据库、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主要的软件知识,开始了从头学起的艰巨探索,很快就承担了软件本科生的相关教学任务。

从高考恢复以后,77届、78届学生先后入学,这批学生基础好,对知识的渴求欲望特强。教师在掌握了新的软件知识以后,可以说是与这批学生共同研讨共同进步。本科教学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到毕业时大批学生出国深造或考上名校研究生,与国内同类学校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在本科教育的同时,七十年代末期,我们就开始接收硕士研究生。一开始,每年只能招三、四名学生,到九十年代差不多每年要招二十多名,开辟了硕士培养这一块领域。一方面要准备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还要确定论文题目,抓住软件发展的热点前沿,很好地完成了大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任务。

所有这些,当然与教师的科研任务是密不可分的。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在科研项目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争取到了纵向(当时主要是四机部、科技部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规模,从几十万上升到几百万的数量,有了科研项目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背景,也确保了掌握软件发展的当前最新动态。

3、软件二级学科的“壮大期”

九十年代中期,软件教研室搬到西一楼,隶属刚刚成立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后来学院大楼落成,软件占用了整个七楼。在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发展中的“壮大期”。

在此期间,标志性的成果有以下几点:

1  博士点批准成立

九十年代开始,软件专业一直致力于申请二级学科的博士点。我们学校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博士点是比较早被批准的。软件学科,紧跟步伐一直致力于争取博士点。经过将近十年的磨练,到2002年终于梦想成真,争取到了博士点。至此,我校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两个博士点,从此一级学科就具备了博士点。对于软件二级学科来说,具备了完整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培养体系,从本科→硕士→博士,学科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2  师资队伍力量加强

虽然在学科发展期间,软件学科遭到了挫折:先后几位学科带头人操劳过度、英年早逝,学科带头人汪德顺教授、李友仁教授、王永庆教授先后不幸去世,想到这些,我们都非常难过,给我们学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但是,软件学科的师资队伍在九十年代以后有了明显的加强。在20多位教师中间,高级职称占了一半以上,除少数教师以外绝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学术上有较高造诣。从发表论文来看,九十年代只是关注国内的三大期刊: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到后来,均关注于国际权威、知名期刊以及国际顶级会议,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大大提高。

3  科研方向与项目

计算机软件学科属于发展很快的新兴学科,在计算机蓬勃发展的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广,计算机软件学科的科研方向与项目,有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提升。

到了20世纪,学科方向紧跟国内外趋势,很多新方向随之出现。我们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参与国家纵向课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科技部863高新技术计划项目、核高基项目(核心-高端-基础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面上、青年基金项目,学科的科研经费从每年几百万提升到二千多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4、结语

回忆过去,遥望未来,真是万般感慨。我们计算机软件学科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遥望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相信:致力于这个学科的全体教师,必将全力以赴,推进学科的发展,为取得更大的进步发奋努力。

上一条:胡保生回忆录

下一条:李增智自述

关闭

版权所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