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版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校庆栏目>>与交大有关的记忆>>正文

鲍家元回忆录

2016年03月28日 17:40  点击:[ ]

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之一,现今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今天,在它诞生五十周年之际,让我回忆起亲历筹建及建立时期许多人与事。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计算技术的建立”作为国家的紧急任务。19568月成立了华罗庚任主任委员的“中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至此,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当时国内仅有极少数曾在国外从事过计算机工作的回国专家,国内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成为发展我国计算技术科学的首要任务。国家决定派一批研究生、大学生到苏联学习计算机技术,同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回国专家带领下,从全国各有关单位召集一批相关专业人员及大学教师仿制苏联的小型计算机(103机)及大型计算机(104机),以期以“边干边学”方式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此外,中科院计算所还举办为期1-2年的训练班,以期在国内大学还未能培养出计算机人才前更多更快的培养专业人才。

1、交大计算机专业筹建

交大校领导对新科技的发展十分重视,并认识到建立新兴科技专业、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首要任务。195610月学校派出从事电子技术理论及技术基础十分雄厚的郑守淇讲师去中科院计算所参加计算机的研制,此后在1957年初又派出于怡元副教授、胡正家讲师去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于怡元老师在104机运算器及控制器组工作,郑守淇老师在104机外部设备组工作并任外部组组长,胡正家老师在104机电源组工作并任电源组组长。195712月学校从工企及电机制造专业抽调王以和、余秉钧、李全举、鲍家元等4名四年级学生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并立即派往中科院计算所进修及参加计算所第二届训练班学习(此届训练班是由: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抽调的五年级学生30人,交大、哈工大进修教师及计算所人员12人组成),训练班结业后,交大的4名进修助教分别参加了计算所的103机,104机及109机的研制工作。顺便说一下,中科院计算所第一届计算技术训练班中一部分学员是从清华大学及交通大学电机系四年级抽调出来的30名学生。第一届训练班结业后,他们被分配至四机部、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等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早期计算机专业教师中有一些是从第一届计算机技术训练班结业的交大学生。我校于怡元副教授及郑守淇讲师都曾在计算所第一、二届训练班讲授过若干课程。

1957年初学校还从工企专业派出李人厚、孙国基两名助教去清华大学进修模拟计算机技术。

19588月以郑守淇老师为首的四名在计算所工作进修的教师临时返回西安,与学校及无线电系领导商讨筹建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实验室,补充教师及组成计算机专业学生班等等问题。此后,筹建计算机专业的工作逐项开展起来。

2、计算机专业的建立

1958年第四季度交大(西安部分)在无线电系内正式成立了计算机技术专业(当时的专业名称是采用苏联的“精密机械与计算装置”),系内的代号为“110专业”(当时无线电系为保密系,系内6个专业均用代号,如自动控制专业的代号为“230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为“350专业”,等等)。专业教师9名先后从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返回西安。首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是于怡元副教授,副主任是郑守淇讲师。交大第一届计算机专业61班学生是从无线电技术专业及工企专业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24人组成。1959年初又从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了近60人组成了计算机7172班。以后又从58年入学的交大学生中选拔了近60人及全国一些大学派往交大学习计算机的学生约30名组成了计算机818283班。从1959年秋季起交大(西安部分)正式对全国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

    计算机专业成立后第一份教学计划是综合苏联的“精密机械及计算装置”专业教学计划及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技术训练班教学计划制定的。当时国内尚无出版的计算机专业课教材。1959年教研室由于怡元、郑守淇牵头组织教研室教师集体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教材并于1960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此教材编著者署名为“姚林”(姚林系110谐音)。此教材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科书,在60-70年代几乎为全国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采用。此后教研室又组织编写了“脉冲技术” 、“晶体管数字电路” 、“模拟计算机原理”…等等讲义。

我国在1958年成立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大学仅为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

1960年交大(上海部分)也成立了计算机专业,但缺乏师资,因此他们大部分专业教师及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均来到西安进修及学生并入计算机61班上课,至1961年学生毕业前又返回上海。

60年代初,模拟计算机技术划归自动控制教研室,李人厚、孙国基老师也调到自动控制教研室。1962年胡正家老师被派往苏联原子能基地计算中心工作,1963年计算机教研室主任于怡元副教授逝世,郑守淇老师任教研室主任。学校为加强及充实计算机专业,从电子学教研室调蒋大宗副教授到计算机教研室并任无线电系付主任。

6070年代,全国众多高校派教师来教研室进修学习及参加教研室的计算机研制工作。我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虽然正式成立较晚一些,但58年下半年应用数学教研室中以徐桂芳教授为首的一些教师及学生已参加计算机教研室的科研工作,为筹备成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做准备。

1958年四季度中科院西北分院决定成立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并决定研究所暂设在我校,技术人员从我校学生中选拔。大约选拔了近20名学生提前毕业调入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批技术人员由计算机教研室负责培训及参加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大约一年后西安计算机研究所搬离学校,后几经演变现为航天部631所。

3  从计算机专业成立到70年代的科研情况

教研室成立之初,已认识到科研是提高专业人才水平及促进专业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在50-7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科研主要集中在研制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器件、第二代以晶体管为主要器件及第三代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的各种类型计算机。教研室也经历了研制这三代计算机的全过程。

1958年第三季度,教研室进行了自行设计的“数字积分机”的研制。在于怡元、郑守淇老师的带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进修人员及计算机61班学生,在应用数学专业一批教师及学生、化学教研室、机械零件教研室及校机械厂等单位的协作下日夜奋战近三个月,完成了系统设计及用近700只电子管、数千只晶体二极管和阻容元件组成的各种功能插件构成的四个大机柜。由于我们技术水平尚低,工艺水平太差,整机未能运行,但参加研制的人员在系统逻辑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及调试等方面都取得很好的实践锻炼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校内首次进行的一次多种专业近百人的大合作科研项目。

1965年高教部确立了“165大型计算机”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决定由西安交大、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合作承担。我校计算机教研室承担了165机的总体设计(主机硬件方面)及主机制造。1966年正当我们积极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来临,165机的研制进程被迫终止。

70年代初期教研室与碑林无线四厂(后改名为西安计算机厂)合作,自行设计研制成功“小型工业控制机”。1974年四机部 “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光笔图形显示器”科研课题立项,此项目由西安交大承担。计算机教研室与软件教研室合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软、硬件设计、制造及调试并实际应用于上海华东造船厂的船体设计。

70年代教研室还研制及调试成功了“701小型通用计算机”及承担了陕西省科委下达的“大型计算机研制”任务。鉴于诸多原因,“大型计算机研制”项目中仅完成了整机方案的初步设计及项目中“前端机”的设计、制造及全部调试。

70年代,为完成诸多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加工制造,在教研室内建立了机、电加工及元件测试等功能较齐全的拥有30多位职工的计算机加工车间。在70年代末,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及职工人数已近70人,教研室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方面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各高校中已位于前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又迎来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教研室完成的“光笔图形显示器”科研项目以其创新性及填补国内空白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我校在计算机技术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它也反映了60-70年代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综合技术水平。顺便说一下,我校60年代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已有两人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国良教授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陈桂林研究员。

70年代中期我校计算机系正式成立。80年代初,计算机系重新规划了发展计划。计算机教研室进行了拆分及重组,分成了: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室、微型机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网络研究室及西安交大计算机厂。

4、结语

往事如烟,一晃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交大计算机教研室在初创及建立期间经历过一些辉煌与失落、成功与挫折,在这崎岖的跋涉历程中毕竟在一步一步壮大。往事已经飘逝,新的历史正在续写;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们这一代人正期盼现在计算机系的聪颖、能干的中、青年人重新创造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技术的辉煌及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一条:傅君眉回忆录

关闭

版权所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