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版
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校庆栏目>>与交大有关的记忆>>正文

唐立森访谈录

2016年03月28日 17:29  点击:[ ]

唐立森,男,19321月生,江苏人。少年时期就对无线电半导体产生浓厚兴趣,大学就读于同济大学电机系弱电班,一生从事与无线电技术有关的工作。1955年毕业后在当时的上海交大当助教,1957年随校西迁到西安。虽然当时的西安比上海的条件差很多,学校百废待兴,但是唐老师服从国家安排来支援西北战略需要。他说:只要能搞无线电技术,在哪都一样。就是这种执着的热爱,使得唐老师一辈子从事无线电事业,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桃李芬芳。

唐老师入职时,被分配到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组当助教,这个专业由沈尚贤、蒋大宗、严晙沿用苏联模式创建的,唐老师来辅导工业电子学这门课。1958年到南京工学院跟苏联专家学习,回来开离子管设计这门课。1961年以后,调到电真空器件与技术专业,接下来同其他老师一起,连续建立了三个实验室,1.工业电子学课程实验室,2.工业电子学专业实验室  3.电真空实验室。尤其是电真空实验室,担任当时的实验室主任,一搞就是几十年,直至1992年退休。在校外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继电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隶属于四机部的杂志《继电器原理》的编委。

求学时代两件事

唐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学生时期触动最深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无线电技术的热爱和执着。从中学时期喜欢学习数理化,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自己买零件、配件,动手组装收音机,一度达到废寝忘食、痴迷的程度。遇到难题,跟修理工偷学技术,自己琢磨解决。高二下半年寒假,组装了一台可以收到电台的收音机。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高考结束后义无反顾的报考无线电系。后被同济大学电机系录取,在交大上课,完成了学业。

伴随唐老师一生的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对音乐、对指挥地热爱。唐老师从中学开始喜欢唱歌,在音乐课上,跟老师认真学习乐理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多次承担学校汇演的指挥工作,从教时期也承担了工会的文艺工作,获得了不少荣誉奖项。唐老师说,文艺工作,不但培养了自己的艺术修养,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教学科研工作有促进作用。

从教经历

唐老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953年到1961年,在工业企业自动化教研室沈尚贤、蒋大宗教授的谆谆教导下工作,一生受益匪浅。

       沈先生重视教学方法,关心学生感受,经常跟学生沟通交流,询问听课后的感受,希望学生给老师提意见。196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工业电子学统编教材会议,沈尚贤任主席,唐老师任秘书。教材编著时间紧,任务重,沈先生的教材入选,由几位青年教师分工编写。

       在工业企业自动化教研室工作的这几年,唐老师从沈先生、蒋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更学到了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师益友的品质。在采访期间,回忆起两位先生,唐老师几度情绪激动,声音哽咽,可见两位先生对唐老师的影响多么的深刻。唐老师用凝练朴实的诗句咏颂了两位先生的品格精神。“

学术渊博、治学严谨、敢挑重担,圆满完成、培养晚辈、关爱学生、待人亲和、乐于助人、身教言传教育人”。逢蒋先生诞辰90周年在北京过寿之时,唐老师特地写文章表示祝贺,“诲人不倦爱后生,桃李含报末甘霖,德高望重人敬仰,饮水思源感师恩”。蒋先生回复电子邮件给唐老师,感谢唐老师当年坚持研究湿簧管、继电器所取得的成绩。两位耄耋老人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跨越时空的距离,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教学改革工作

1961年唐老师被调到电真空教研室。1978年编写电真空专业的电子电路教材,共3本,下册唐老师负责编写,由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此教材成为电子电路方面的基础教材,沿用了好多年。

       在教学科研之余,唐老师还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唐老师认为学生不仅应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提出“授课+实验+习题”三部曲的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实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查资料,搞设计,独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选元件、焊电路板等从而最终完成整个实验。唐老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成文章,发布在学校的《高等教学研究》杂志,并获得了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开展科学研究及生产

       唐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带领教研室老师对继电器、湿簧管等关键器件的研究及生产工作。60年代的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相当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科研项目。唐老师的导师蒋大宗先生,眼光独到而长远,鼓励唐老师在学校开展湿簧管的研究。湿簧管虽然看起来不起眼,是个小部件,但是它结构特殊、工艺复杂、精细度高,是国防军工行业的关键部件。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单位专门研究此管。于是,唐老师迎难而上,从调研出发,研究美国发表的文章,发现目前继电器存在的核心缺陷是由充气体导致的,经过一番实践,想出了用水银将触点保护起来的办法,解决了触点易烧毁的问题。这项技术的发明收到当时上级主管单位四机部的大力支持,被评价为有价值、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随后,国家给予了有关工艺生产标准、联系有关厂家等支持,使在学校实验室搞的小玩意转入了生产。

唐老师从四机部回到学校后,同教研组的老师一道立刻投入了研究生产中。一年的时间,他们建立了测试系统,攻克了5大技术、工艺方面的难题。在196410月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了国家的鉴定,国家同意开始批量生产,要求第二年供货。为了将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唐老师和教研组的老师以及熟悉工艺的老师傅一起,迅速的在学校一村建立氢气站、煤气站等基本设施,当时的老师傅陈中华抓厂房建设,唐老师抓生产。第二年的生产出来的管子供不应求,为教研组创收25万元。90年代,申请了专利,提高了在国内行业中的知名度。80年代至90年代,实验室创收达100万以上。由于生产的需要,唐老师要学习诸如机加工,清洗、玻璃工,建立了45平米的示范实验室,该实验室获得部级的先进实验室奖状。

90年代初开展超小型继电器的研究,后来科研转生产,与厂家签订转让合同,为学校带来15万元的经济效益。

唐老师搞科学研究不但自己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而且也积极回馈学校。 当时,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每月5元钱的福利金,由于学校资金不足,依靠有资金来源的教研组给予补贴。电真空教研组就为教师的福利金补贴一半,有这样经济实力的教研组在当时并不多见。

唐老师十分重视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1983年花了6万元,建立了计算机机房,供学生、老师学习使用。

退休生活

1992年唐老师正式退休,结束了将近40年的教师生涯。唐老师给我们讲,退休后的生活一样丰富精彩。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每年都有学生来家里看望他和老伴,甚至专程从国外,从外地来给他祝贺生日,他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无比的光荣,无比的幸福。唐老师再一次提到了从两位恩师身上传承了作为良师益友的高尚品格。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唐老师退休后经常欣赏音乐、参加老年合唱团,写诗。听着唐老师为我们热情的讲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他都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并将这些小事趣事作为题材,写成打油诗,念给我们听。就是这样一位虽然视力严重受损的老人,在他耄耋之年还能保持对待人生这种真诚、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我们晚辈真是受益匪浅,如获珍宝。

最后,唐老师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总结了对毕生研究工作的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应我们的请求,唐老师对学院未来的发展表达寄语。唐老师希望教师希望在教学方面,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方面,应脚踏实地搞研究,注重原创性,产学研结合,而不能心浮气躁唯发文章是从。

对唐老师的采访,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我想唐老师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哲理,与我而言,感受颇深。

唐立森(右三)及夫人王桂芹(右四)、张相臣(左二)、李俊(左一)及学生的合影

上一条:谈文心回忆录

下一条:胡保生回忆录

关闭

版权所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